“这次经历,让我从对中医半信半疑转变为对中医深信不疑。”近日,武汉市中医医院肾病科收到患者家属杨先生手写的感谢信。
杨先生年过八旬的父亲因为尿潴留戴上导尿管,生活质量直线下降。在该科中医经典病房,医护人员组合多种中医药手段,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帮老人解决困局,摆脱了导尿管。在见证中医力量的同时,杨先生也难忘医护人员对父亲的精心照护,他说:“或许对于你们来说,这只是小事,但在患者及家属来看,却是莫大的安慰。”
中医疗法多管齐下助八旬老人“脱困”
今年7月20日,杨先生的父亲突发尿潴留,在就近医院看病,医生为他插上导尿管导尿,缓解了紧急状况。医生告诉杨先生,杨爸爸出现排尿功能障碍,未来两三个月都得通过导尿管排尿,甚至可能需要终身留置导尿管。其间,为避免感染,需要每月更换导尿管。
杨爸爸今年81岁高龄,戴着导尿管令他十分难受,不仅行动不便,还总觉得腹部胀痛。听说武汉市中医医院汉阳院区肾病科有个中医经典病房,通过中医经方治疗疑难危重症,尤其是在治疗肾脏及泌尿系统疾病方面有优势,杨先生直奔住院部咨询。
“7月的最后一个周末,恰好我在病房值班,看完患者的检查结果,对治疗效果比较有把握。家属行动也很快,回家做好准备,就来住院了。”肾病科医生艾望回忆。
此后,一场医护、患者、家属与疾病的赛跑拉开帷幕。
杨爸爸住院后,肾病科王刚主任团队通过把脉问诊,结合此前的检查结果,判断为阳气不足、膀胱排尿无力,并制定了以温通为主的个性化治疗方案。每天汤药、针灸、手指点穴、足浴、中药热奄包等中医疗法多管齐下,杨爸爸的状态明显好转,面色由白转红,说话也有了底气。
第一次扎针时,杨爸爸害怕得浑身颤抖。艾望温言细语安慰他:“扎针就像被蚂蚁咬了一口,只有轻微疼痛,您如果放松下来,会感觉疼痛更加轻微。”就这样,杨爸爸开始接受针灸治疗,并逐渐放松。几天后,医生们准备扎针时,杨爸爸已经可以笑着等候了。
体内留存的尿液数量,成为杨爸爸治疗效果的风向标。在他的病历中,艾望详细记录了每一个好转的节点:8月17日更换导尿管时,杨爸爸膀胱内留存尿液700多毫升;尝试脱离导尿管后,杨爸爸可以自己排尿,8月20日检查,存尿575毫升;8月23日检查,存尿270毫升;此后,存尿越来越少,9月2日最后一次做检查,存尿仅有34毫升,接近正常水平。这意味着,老爷子可以出院回家了。
“患者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,对于这类功能性病变,中医针对患者身体的整体状况进行调理,常常能有奇效。”王刚说,调理好身体内外平衡,疾病症状自然得到缓解。
“你们的小事是患者和家属的莫大安慰”
住院期间,有一次,杨爸爸突然发热。王刚刚结束全天的门诊,又赶到病房为他查看舌苔、开药,并和同事在中医经典病房的小药房里配药、熬制,再递到杨爸爸手上。汤药见效,老人体温下降后,王刚仍守在病房观察病情。
这段经历令杨先生感动不已。出院时,他特意给肾病科中医经典病房的医护人员留下一封感谢信。在信里,他一一感谢了王刚、艾望等医生团队以及曹艳丽护士长的护理团队:你们的敬业精神令人感动,或许对于你们来说,这只是小事,“但在患者及家属来看,莫大安慰”。
9月10日,长江日报记者在武汉市中医医院汉阳院区肾病科中医经典病房看到,住院部走廊上有一面墙的“医患交流区”,贴满了患者送的锦旗和感谢信,还有病友在住院期间写下的诗:手拿一把针,穴位分得清;扎针如雨点,布满你全身;妙手回了春,病痛快减轻……
中医经典病房墙上,贴满了患者的信任与鼓励。记者王春岚 摄
王刚告诉记者,这面墙体现了患者和家属对医护人员的肯定和鼓励,同时也是病友相互鼓劲的平台。“看到这么多人在中医经典病房得到有效救治,其他病友对治疗的信心更足,也更有利于他们疾病的康复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