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,也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,标志着孟秋的结束和仲秋的开始。白露昼夜温差最大,入夜就能感受到丝丝凉意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曰:“水土湿气凝而为露,秋属金,金色白,白者露之色,而气始寒也”。
此时节过后,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,气温逐渐转凉;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,以偏北风为主,正是辞夏迎秋之季。
物候现象
01
一候鸿雁来
民谚有云:“白露秋风夜,雁南飞一行”,“立秋知了催人眠,处暑葵花笑开颜,白露燕归又来雁,秋分丹桂香满园”。因此,像大雁这样的候鸟被视为秋到的象征。
02
二候玄鸟归
玄鸟就是燕子,春暖“玄鸟至”,来时是“比翼双飞”;秋凉“玄鸟归”,去时是“拖家带口”。
03
三候群鸟养羞
这个“羞”同“馐”,是美食。“玄武藏木荫,丹鸟还养羞”,养羞是指诸鸟感知到肃杀之气,纷纷储食以备冬,如藏珍馔。
白露传统习俗
01
收清露
明朝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上记载:“秋露繁时,以盘收取,煎如饴,令人延年不饥。”“百草头上秋露,未唏时收取,愈百病,止消渴,令人身轻不饥,肌肉悦泽。”因此,收清露成为白露最特别的一种“仪式”。
02
饮白露茶
白露茶就是在白露时节采摘的茶叶,民间有“春茶苦,夏茶涩,要喝茶,秋白露”的说法,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,白露前后正是它的另一个生长佳期。
03
祭禹王
禹王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,生活在江苏太湖畔的渔民称他为“水路菩萨”。每年正月初八、清明、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,这里将举行祭禹王的香会,其中又以清明、白露春秋两祭的规模为最大,历时一周。
白露节气养生
饮食养生:滋阴润肺
秋风降温的同时,把空气中的水分也吹干了,过了白露,人们容易出现口干、唇干、咽干、皮肤干燥等症状,中医把这种气候特点称为“秋燥”。
秋燥伤肺,白色入肺经,此时宜调整饮食,适当多吃白色食物,如山药、莲藕、百合、莲子、龙眼等。避免进食辣椒、胡椒、生蒜、大葱等辛辣刺激食物以及荔枝、桂圆等热性水果。可适当吃一些粗粮和富含维生素的蔬菜,如菠菜、芹菜,促进排便,使气机宣畅,有利于肺气肃降。
同时,经过夏三月酷暑的煎熬,人体抵抗力下降了许多,人们的肠胃多少都会出现一些“病态”。饮食上也要少食螃蟹、鱼虾、柿子等生冷之物,多吃些健脾易消化的膳食。
此外还应多喝水,以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。
1
冰糖炖雪梨:皮薄多汁的梨子一个,洗净去核后(建议不去皮),在1/5处切下一块做盖子,用勺子挖去核,放入冰糖,入蒸锅蒸40-50分钟左右。
2
百合银耳莲子粥:银耳泡发,去掉根部,撕成小块;百合洗净,分成小片;莲子泡发,去掉莲心。银耳放入锅内,加入足够多的清水,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炖1小时。加入莲子,继续炖煮至莲子变软。放入百合和枸杞,再煮15分钟左右。加入适量冰糖,煮至冰糖融化后即可。
3
麦冬参茶:麦冬6g、太子参6g、北沙参6g、菊花3g、桑叶3g。
起居养生:早睡早起 注意保暖
《黄帝内经》:“秋三月,此谓容平……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,使志安宁,以缓秋刑,收敛神气,使秋气平,无外其志,使肺气清,此秋气之应,养收之道也。”因此从养生的角度,秋季提倡早睡早起,以保持神志的安宁,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;收敛神气,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,不使神思外驰,以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,这就是适应秋令的特点而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。
“白露秋分夜,一夜冷一夜”。白露节气后天气会越来越凉,此时要及时添加衣服厚被,避免晚上睡觉感染风寒,引起感冒。尤其注意颈部、脐部、脚部的保暖。对于体质弱以及有心脑血管病、慢性支气管炎、哮喘和关节病等人群要格外注意保暖防寒,避免盲目“春捂秋冻”,以免诱发伤风感冒或导致旧病复发。
白露时泡脚也是较好的养生方式,既能护全身,也能温和补肾。将热水没过脚腕,泡约5到30分钟,直至身体微微发热最好。肾开窍于耳,耳朵有密集的反射区,联系着全身每一个器官。泡脚的同时把耳朵和腰眼搓热,也有助于养肾。
运动养生:动静结合,适度为宜
白露时节阳气处在收敛、内养阶段,此时正是呼吸系统疾病高发期,适当锻炼有助于预防疾病复发加重。在锻炼时运动项目因人而异,根据秋季天气以收敛为主的特点进行锻炼,以轻柔为主,不适宜大负荷量运动,以防阳气宣散无度。
老年人、体质虚弱的人应该选择负荷量低的活动,比如散步、太极拳、八段锦等。中老年人可选择慢跑、散步、广场舞等,跳广场舞的时间要较夏季时间适当缩短。
情志养生:以喜胜悲,以缓秋刑
《黄帝内经》中讲到,到了秋天,要“以缓秋刑”,意思就是说,要舒缓这个季节带来的肃杀、悲凉之气。这个季节就不宜强迫自己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了,要让自己慢下来,缓下来,舒畅自己的情志以对抗季节带来的“悲”。
“悲秋”时分,可以多做一些舒畅情志的事情,用喜来战胜它,在观看电影或电视剧方面,尽量选择喜剧而不是悲剧。要保持心境宁静,避免悲秋之情,收敛神气,使神志安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