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三级甲等中医院 湖北省知名中医医院 武汉地区首届十佳文明品牌医院
OA
学术思想
所在位置: 首页 > 学术思想

张觉人名医工作室学术思想

        张觉人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四十余年,学验俱丰,教学、科研颇有建树,临床辨证、对中医脑病及老年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。

一、“诸阳之会”阳易亢;“清阳之府”邪易蒙;“精明之府”神易病;“精髓之海”髓易空

        张觉人教授认为:脑,作为奇恒之腑,在生理上具有许多特性,正是由于这些特性使脑在病理上也具有某些特点,这就是“诸阳之会”阳易亢;“清阳之府”邪易蒙;“精明之府”神易病;“精髓之海”髓易空。凡此四端,应视为研究脑病的大纲和着眼点。

在近40年临床实践中,张觉人教授探索出脑病治疗之潜阳、通窍调神、填髓大法及若干子法,并运用诸法对无瘫痪症脑出血、脑梗塞等脑病作了大量临床研究。

二、老年以后天为本

        在养生学中,有推崇养先天肾,也有主张养后天脾胃者。这是因为肾主人体生殖、生长、发育、壮衰,而人体出生后所需的营养又来源于脾胃的化生。显然,先天与后天在养生学中都具有重要位置。而人届老年,先天已衰,更依赖于从后天化生水谷精微以补充先天之不足,故张觉人教授更主张老年人以后天为本。

        张觉人教授曾于1982年7月至10月对住所在武汉市汉阳区原晴川街100位65至93岁的老年人进行了调查,结果表明:肾虚者74例,另26例为脾(胃)肾并虚者。更有意义的是其中22位80岁以上的老人中,他们的脾胃都是健康的,这些老人没有口淡乏味,食欲不振,食后饱胀,腹泻水肿等症。尤其是100例中的4位90高龄老人,每餐还可吃二三两饭。这些老人,虽在高年,还能保持脾胃不衰,可能与他们合理的饮食习惯和摄生保健有关。但由此可知,老年之人,虽然先天之肾已衰,还可以通过后天脾胃化生水谷精微以抗衰延年,在老者的身躯中起抗衰之主导作用者显然是脾胃,并非是肾。

三、扶本固标

        人届老年,脾肾本虚,衰退既至,众病蜂起。正因为暮年本虚,抗病能力减弱,或无力托邪外出,或邪正对峙交争,故临床上往往反映出虚实兼并,虚实夹杂之复杂证候。

        张觉人教授认为:“扶本固标”不同于一般所言的“扶正祛邪”。因它不是扶正和祛邪参半,而是以扶正为主导,祛邪以顾标。实践证明,扶本固标法则可执简驭繁,在它的指导下确能解决一些老年常见病、疑难病。张觉人教授运用这一法则治疗老年病,收益良多。

        案如陈某,男,58岁。患阵发性肉眼血尿二月余。经B超、KUB平片检查,尚未发现异常。后经病理检验,报告发现少数核异质细胞。服西药治疗不应,仍小便带血,其色鲜红,伴有头晕,目眩耳鸣,口干神疲,腰膝酸软,脉细数,舌质红间布裂纹。尿检:肉眼血尿,蛋白++,红细胞++++,脓细胞-。病系肾水亏虚,阴虚火旺。治当滋阴凉血 ,佐以清火止血。方用六味地黄汤合二至丸加味。药如地黄,山药,丹皮,泽泻,茯苓,山茱萸,女贞子,旱莲草,淡竹叶,芦根,山栀子,白茅根,藕节等。守方服至25剂,小便逐渐转清,尿常规复查转阴。原方再进拾剂以巩固善后,诸症悉除。停药观察半年,未见复发。

        又如朱某,男,56岁。素患肝阳眩晕症。曾在95年猝中,经针刺治疗数月而瘥。于98年6月又复中,左半身偏废不举,再施针术,1周未应。因患者求愈心切,故由家属抬送来诊。症见神清,口眼右㖞,舌伸出歪向左侧,质淡而嫩,边呈齿痕,询之头昏,言语謇涩,左侧上、下肢呈弛缓性瘫痪,触之不晓痛痒,脉虚缓。缕析脉症,病由肝肾、气血亏虚,风木鸱张。据证拟案,治以培补肝肾,兼益气血,佐以通络。方取三痹汤加味:黄芪,续断,党参,茯苓,当归,白芍,川芎,熟地黄,杜仲,淮牛膝,桂心,甘草,独活,秦艽,防风,细辛,陈皮等。上方连服25剂,患侧下肢功能逐渐恢复,可独自下床搀扶步行。原方迭进拾剂,上肢亦可握物,生活可以自理。随访至今近5年,未见反复。上举二案,皆以补虚培本为主祛邪顾标为辅。

        扶本固标法用于治疗老年病属虚实相兼者之所以能恰到好处,在于它寓有扶正以驱邪和祛邪而不伤正之特点,可收安内攘外之效。故能综合老年本虚标实的病机,每试每能中的。当然,治本顾标是治疗老年病之一重要法则 ,而不是唯一的法则。

四、耄年反治法

        耄年,可称人生少、壮、老、耄之最后一个阶段。张觉人教授曾撰文对这一时期的生理、病理及治疗特点作了探讨。(《辽宁中医杂志》1984年第10期)

        在前文中,张觉人教授根据耄年百骸疏漏,百疾易感之生理病理特点,提出了以“扶正固本”为主的治疗法则。

        勿庸置疑,耄年之人由于衰体受病,故临床多见虚衰之象,所谓“衰者彰之”,此种逆疾病症象而治的“正治”法,确为临床之常用方法。然而,实践表明,某些复杂严重的疾病,表现的某些症状每与病变的性质不符,甚至可出现一些假象。尤其是人届耄年,处于生命极期,“至虚可见盛候”,有些患者临终前会出现“回光返照”或“残灯复明”等反常现象。对此 ,必须明察秋毫,细审脉证,透过现象寻本质,针对疾病的本质选方施药。例如耄年患便秘,往往是因为肺脾气虚而大肠传导无力所引起。又如某些耄年发热,并非由于阳盛。而是起于阳虚。对于气虚便闭者,只能以补开塞,而因阳虚导致的发热,也只宜甘温除热。凡此顺从疾病的症象而治的方法,通常称作“反治”法。张觉人教授在实践中深感“反治”不失为耄年病治疗的又一特点。

(一)淋不忌补

        古有“淋病忌补”之说。如《证治汇补》谓:“气得补而愈胀,血得补而愈涩,热得补而愈盛。”此概言实淋耳。

        盖耄年患此疾,其淋沥涩痛虽貌似实证,然多由脾虚中气下陷,或因肾虚下元不固而引起膀胱气化不利所致。其发病机理与湿热蕴结于膀胱等实热证迥然有异,故治宜以补开塞,非补而不能通。

        案如:柳某,男,87岁。1984年10月22日就诊。患小便频数短涩,滴沥刺痛,余沥不净月余。面色㿠白,气短汗出,少腹坠胀,脉虚细,舌淡白。综合病因脉证,可知病系中气下陷,膀胱气化失利所致。治拟补中益气,以补开塞。用补中益气汤加味:黄芪,党参,白术,陈皮,柴胡,升麻,炙甘草,当归,补骨脂。服药10剂,小便通利。是中气举,化气而水道自利矣。方中之所以加补骨脂者,乃取“少火生气”之意。

(二)塞因塞用

        耄年大便闭塞,多因肺气虚而大肠传导无力,或由肺与大肠津枯失润所致。如因中气不足者,宜用健脾益气之法以补开塞,使脾肺之气得以充沛,传导有力,则大便自然通畅。

        案如:周某,女,82岁。1981年8月24日就诊。患者近一周来未更衣,虽有便意,但临厕苦挣难出,且小便短少,伴有面浮肢困,纳谷不振,腹部坠胀,神疲乏力,脉虚,舌淡苔白。此乃脾肺气虚。治拟益气健脾,以补开塞,药用:党参,茯苓,白术,扁豆,陈皮,甘草,莲米,山药,砂仁,苡仁,桔梗,大枣等。服药5剂,便秘解,小溲长,饮食开,余症轻。继服5剂,病告痊愈。

(三)痛用补法

        徐某,男,80岁。1983年5月10日就诊。脱衣受凉,胃脘疼痛暴作,其势较剧,坐卧不安,但热敷或揉按则痛势稍减,伴纳食减少,手足不温,便溏神疲,气短乏力,脉弦细,舌淡白。病系脾胃阳虚。治拟温补脾胃,用香砂六君丸加味,服药5剂,复诊疼痛若失。原方继进3剂,以资巩固。

        痛无补法、是通则不痛,痛随利减。然本案系脾胃阳虚,胃络失于温煦,加之感受寒凉,更阻遏脾胃阳气,致使寒凝疼痛。而一旦阳气振奋,寒邪自化,胃络得养,则其痛自除矣!

(四)热因热用

        吴某,男,81岁。1983年11月10日就诊。居住密室,未感外邪,但猝然发热,周余未退,兼有头晕乏力,气短懒言,食少便溏,倦怠嗜卧,舌淡苔白,脉细弱。病系中焦虚寒,因之虚阳外越。治宜甘温除热,热因热用,用补中益气汤加味:黄芪,白术,党参,陈皮,柴胡,升麻,当归,甘草,大枣,干姜等。守方连进10剂,热退而诸症悉除。本案发热,非自外感,而系内生,由于病因阳虚而发,所以用甘温除热而获愈。

五、“欲解时邪、务必注重正气”;“善治杂病、贵在着眼肾脾”;“不论攻补、均应顾护中州”;“立法遣方、确宜有章有守”

 

四、研究成果

◎总结研究张觉人教授的诊疗经验和学术思想,形成系统的诊疗方案,包括脑病(头痛、失眠、眩晕、中风等)、脾胃病(萎缩性胃炎、残胃炎、胃息肉、巨大胃溃疡、糜烂性胃炎等)、肺系病(慢性阻塞性肺疾病、哮喘等),特别是老年性疾病(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精神病、多脏衰等),并已推广运用于临床。

◎已出版专著9本:①《中医脑病治法》②《中医脑病研究》③《调神论》④《中风先兆》⑤《中医养生精华》⑥《老年却病延年中医精髓》⑦《老年病中医防治学术思想》⑧《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方法研究》《《灵枢天年》篇研究》。